陈学庚:从中专生到院士

扎根边疆创新农业机械


(来源:科普时报)196013岁的陈学庚随父母支援新疆建设。后考入奎屯农机学校机械专业,毕业后分配130团农业机械厂工作。

1992年,陈学庚被调到新疆农垦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在那里,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农业机械创新工作。他带领团队研发的棉花铺膜播种机系列和膜下滴灌精量播种机等,填补国内外农业机械的空白,为新疆棉花生产的两次大幅度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3年,陈学庚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专毕业生成为院士,正所谓英雄不问出处,谁是英雄上见分晓


img1

陈学庚1947429日出生于江苏泰兴市,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他的科研团队先后研发出棉花铺膜播种机系列和膜下滴灌精量播种机,为新疆棉花生产的全程机械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研制铺膜播种机


2080年代前,新疆棉花生产的总体水平很低。为了提高新疆棉花生产水平1979年,兵团引进地膜植棉技术。但是,人工铺膜一天只能4分地;在地膜上点种,进度慢、劳动强度铺膜、播种效率低成为当时推广地膜植棉技术,提高新疆棉花单产拦路

为了扫除这拦路,当时还在农七130团的陈学庚带领地膜机研制小组在没有任何可借鉴技术的前提下,1983年完成2BMS型铺膜播种机的研制,班次作业效率相300个人工。

19841994年间,陈学庚团队根据不同区域的土壤、气候条件和农艺要求,继续研制、推广了多种铺膜播种机,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铺膜播种机的推广,有效地推动了新疆地膜植棉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棉花单产水平的大幅度提高1990年,全疆地膜植棉面积占全疆棉花面积78.5%,皮棉亩产1980年提高1.5倍。兵团人均管理棉田面积提高了一倍。


研制膜下滴灌精量播种机


2080年代初,针对新疆棉区无霜期短,有效积温不足的问题,兵团开始推广密矮植棉技术。为了保证密度,播种时,每穴下34粒。因此,出苗后,需要大量的人工将地膜下的苗放出来,每穴保留一棵壮苗。90年代末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时,这个问题成为提高兵团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快速发展的第二拦路

水资源不足是新疆农业生产发展的瓶颈。为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上世90年代末期,兵团开始引进、研究棉田滴灌技术,并创新了膜下滴灌技术,填补了世界棉田滴灌技术空白。但是,如何将铺膜、播种与铺管融为一体,成为影响新疆农业快速发展的第三拦路

面对这两个难题,陈学庚团队主动承担起研制适用于膜下滴灌的精量播种机的任务。经4年奋斗,在一无先例、二无资料的情况下,2002年自主创新了一次作业完8道工序2BMJ-12气吸式精量播种机,填补了世界同类机具的空白。

播种装备的创新有效地提升了新疆棉花生产的劳动生产率。以兵团为例2002年棉花生产每亩投入人8.52004年就下降3.1个;每个职工平均管理棉田面积20051.7公顷提高20106.7公顷。


为子孙后代留一片净


新疆地膜植棉技术在提高棉花单产的同时,也带来了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残膜污染问题。近年来,残膜回收问题成了陈学庚关注的重点。他下定决心我的余生就是要和国内众多科技工作者一起奋斗,攻克农田残膜治理瓶颈,为我们子孙后代留下一片净土

2015年,他和团队开始全力攻关。目前,他们已取得突破性进展,研发成功一次作业完成残膜回收全套作业程序的联合作业机,当季残膜收净率达90%;且回收后的残膜含杂率低,为资源再利用创造了条件。

如今,年过古稀的陈学庚依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2017年,他进一步提出了农机、农艺、农膜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残膜污染的新理念。

(作者系新疆农垦科学院棉花所研究员)


创建时间:2022-05-14 17:14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