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敏感知水下环境,这种传感器“长”了鱼侧线

(来源:科技日报)岸上的行人稍一靠近,原本在近岸悠哉游弋的鱼群会立刻退避、保持安全距这一感知能力,来自鱼类与水生两栖类动物进化出的侧线传感器,动物们通过这种传感器判断周围水流、礁石等环境变化,从而躲避侵害。

近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获悉,该所陈涛研究员、肖鹏副研究员开发了基于石墨/Ecoflex薄膜的仿鱼侧线水下机械传感器,能够感知水下生物游过时产生的波动,并通过调控自支撑复合薄膜的尺寸实0.31.8米的水下深度探测。相关论文近期发表在学术期刊《纳微快报》。

装配柔性传感材 调整探测极限值

鱼类侧线感知系统由鱼鳞片上的孔洞、侧线管和神经组成,鱼体两侧一般各有一条,侧线管内充满黏液,其感觉器神经丘即浸润在黏液中。当鱼身受到水流冲击,水流产生的压力会通过侧线管上的小孔进入管内,引起黏液流动,使鱼感受到外界刺激。

近年来,柔性传感材料被广泛用于集成各种水下传感器。然而,水环境对传感器传感性能的负面影响仍然存在,且基于柔性传感材料的水下传感器的水下深度探测范围有限。

如果能像鱼一样精准捕获水下深度与振动,便可为水下预警、生物追踪、水下环境探索等多种水下活动的开展提供丰富且必要的信息。

团队先构筑了石墨/Ecoflex复合薄膜,其Ecoflex是一种生物相容性极好的弹性体肖鹏介绍,由此开发的仿鱼侧线水下传感器主要由石墨/Ecoflex复合薄膜PET塑料模具、电极及导线四部分构成。

从外观上看,这一水下传感器由两个圆柱形盖PET拼接组装,总高度和直径均约为几厘米,体积较小。单个仿鱼侧线水下传感器总重量7克左右。

肖鹏介绍,在测试中,这一传感器中自支撑薄膜在不同的水下深度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形变,并实时输出相应的电流信号变化,从而实现实时的水深探测。

研究团队设计了不同自支撑薄膜直径的水下传感器,它们在水下深度测试时输出的电流信号均呈现阶梯状变化,整体上,最大水下检测深度与自支撑薄膜直径成正相关。

由此推测,当传感器中自支撑薄膜的直径进一步增加时,相应的最大水下检测深度随之增大肖鹏表示,目前直25毫米的薄膜可检测到水1.8米的深度,但这不是它的检测极限。理论上,通过增大薄膜的直径可有效拓展它的检测深度。

感知液面微小振 可用于生物追踪

据了解,用于检测水下深度的水下传感器通常以超疏水导电泡沫为主,其对深度的检测范围很窄,一般只有几十厘米,且在长期应用中面临着超疏水失效等问题。

相较于其他水下传感器,研究团队开发的基于柔性导电薄膜的仿鱼测线水下传感器不需要进行特殊的超疏水处理,并且结构简单,检测深度深,对振动信号响应灵敏、水下检测深度范围可调。

在实验中,这一传感器在感知液面微小机械振动方面,例如刮风、下雨、树枝落入水中引起液面波动,均表现出高灵敏性肖鹏介绍,实际应用中,可以分析传感器输出电信号的频率、波形、强度等信息进一步分析可能存在的刺激源,从而起到水下预警的目的。

肖鹏说,此外,相较于目前其他类型传感器,这一传感器外观上的优势就是厚度超薄,并且器件体积小,整体上呈透明,薄膜部分呈银色,这跟一些鱼类的颜色十分相近,不容易被生物察觉,可以较好地进行伪装。

记者了解到,目前传感器的单个制备材料成本不超5元,未来可将其集成并应用到水下仿生机器人上进行实时感知,从而进行生物追踪。

下一步,我们打算进一步优化提升这一传感器的性能,同时拓展它的多功能应用肖鹏表示,团队也会考虑同相关传感器的厂商合作进行进一步研发,推动其产业化。


创建时间:2022-03-16 12:46
浏览量:0